close

皮影戲

台灣傳統戲曲有哪些?源自何處?

台灣傳統戲曲有哪些?                          源自何處?                                   
●臺灣的傳統戲劇有北管戲、南管戲、採茶戲、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等。

北管戲鑼鼓喧天

南館戲旋律柔合

採茶戲表現客家民情

歌仔戲融合了各種戲劇的菁華。

布袋戲展現掌上工夫

皮影戲藉助燈光

表演者不必現身

卻能贏得掌聲。

這些傳統戲劇大多在廟會中演出

除了表達迎神、謝神的心意

也提供人們休閒娛樂、社交聯誼的機會。

●台灣傳統戲劇中

以歌仔戲和布袋戲最受歡迎。

演出內容大多是傳說的神話故事

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

和感人的民間故事。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402729
臺灣傳統戲劇的種類

歷來分類不一;再加上時間的推移與劇種的興衰演變

在不同時期的相關記載中

有著不同的說法。

日治時期

風山堂的《臺灣慣習記事》、連雅堂的《臺灣通史》、片崗巖的《臺灣風俗誌》、椿本義一的《臺灣大觀》、東方孝義的《臺灣習俗》和濱田秀三郎的《臺灣戲劇的現狀》……等書

都有臺灣的戲劇分類

但各家分法不一。

到了一九六一年

呂訴上的《臺灣電影戲劇史》更加細分

包括正音、藝妲戲、亂彈、查媒戲、九甲、車鼓戲、司公戲、四平、採茶戲、文化戲、歌仔戲、七腳仔戲、皮猴戲、布袋戲、加禮戲、腹話術(偶人戲)……等。

以目前學界的分類來說

文化劇可算是臺灣現代戲劇的前身

不算是傳統戲劇的範圍。

晚近臺灣傳統戲劇的分類

大致可分為大戲、小戲與偶戲

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

以及京戲、豫劇……等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小戲包括車鼓弄、牛陣、桃花過渡、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目前臺灣許多傳統戲劇都已近乎失傳

以地域性來說

大戲方面

南管音樂社團活動力較強的有臺北「閩南樂府」、「華聲南樂社」、「漢唐樂府」

清水「清雅樂府」

沙鹿「合和藝苑」

鹿港「聚英社」、「雅正齋」及臺南「南聲社」等團體

其中雖有少數社團從事南管戲薪傳工作

但已鮮有南管戲劇表演。

九甲戲曾經盛行於泉州移民聚集地區

根據田調資料顯示

彰化伸港地區出現過三十二個九甲戲劇團

唯一尚有演出九甲戲的員林「生新樂劇團」

不但兼演歌仔戲

其團主周水松亦於一九九九年辭世

臺北縣則仍有九甲戲老藝人

但已沒有演出。

亂彈戲曲在臺灣曾經盛極一時

目前各地也還有不少北管子弟社團

活動力較強的則有羅東「福蘭社」、宜蘭「敬樂軒」

基隆「靈義郡」、「慈雲社」

林口「樂林園」

新竹「振樂軒」

彰化「梨春園」、「榮樂軒」等;但就亂彈戲來說

宜蘭「漢陽歌劇團」日演北管

夜演歌仔戲

唯一僅存的職業亂彈戲班

臺中「新美園」因演員年事已高

目前呈現停頓狀態。

四平戲自「宜蘭英歌劇團」吳貴英藝師於一九九○年過世後

已成絕響。

而生命力最強韌的歌仔戲

歷經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態之後

目前並存的是電視歌仔戲

以及普遍存在於各地的野臺歌仔戲

此外尚有部份劇團

如「河洛歌子戲團」、「薪傳歌仔戲團」……則是走精緻路線

而有機會進入劇院演出的

只有少數演出水準較佳之劇團。

至於京戲

臺灣民間並不興盛

但因它一直是政府栽培的重要劇種

所以不虞失傳。

歌舞小戲方面

主要分佈在臺南縣

零星見於雲林縣、高雄縣和中南部縣市;而客家三腳採茶戲多分佈在桃、竹、苗等客家聚落。

偶戲方面

傀儡戲流行於宜蘭地區

較知名的是「福龍軒傀儡戲團」和「新福軒傀儡戲團」

而薪傳獎得主許建勳兩年前已過世

林讚成先生則中風臥病在床

傀儡戲表演也已停頓;高雄縣、臺南縣市也有傀儡戲的分佈

其中以「新錦福傀儡戲團」和「錦飛鳳傀儡戲團」最具代表

但目前也幾乎沒有演出。

皮影戲僅存高雄縣的「東華皮影戲團」、「合興皮影戲團」、「福德皮影戲團」、「永興樂皮影戲團」及「復興閣皮影戲團」

還有臺北的「華洲園皮影戲團」

其中除「復興閣」之外

其他劇團演出機會不多。

而布袋戲則是偶戲中流傳最為普遍的劇種

目前臺灣各地還有不少野臺布袋戲班

但基於成本因素

多以錄音帶取代後場伴奏樂師

演出水準低落;尚有後場伴奏樂隊的劇團包括臺北「小西園」、「亦宛然」及二水「明世界」、屏東「祝安」、「明興閣」蘇家班等團體;金光布袋戲也風行一時

其中包括員林「大台員」、雲林「隆興閣」及嘉義「諸羅山」

今年都入選國家扶植團隊;而電視「霹靂」布袋戲則以聲光科技效果取勝

也吸引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近十餘年來

由於本土文化漸受重視

臺灣傳統戲曲在傳承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

就學校戲劇教育來說

一般大學課程重點在於培養傳統戲劇欣賞觀眾

戲劇社團發展側重推廣工作;高中可以設立歌仔戲社團

並進行薪傳工作

如宜蘭高商即有不錯的薪傳成績;而國民中學及小學則適合成立布袋戲社團

讓學生認識與學習布袋戲演出

已有不少學校設有布袋戲社團。

然而

就薪傳的永續性來說

普遍存在著幾大問題。

首先是一旦學校主事者更替或是面臨經費問題

該項傳藝工作便可能面臨停頓;其次是中小學學生面臨升學壓力

或是隨著畢業而中斷學習

很難在這類學生身上見到開花結果的成績;再者是隨著資深藝人的日漸凋零

優秀的傳藝師資也愈來愈少

使得薪傳工作更加困難。

此外

自從九二一大地震之後

原本經營困難的傳統劇團更是雪上加霜

由於許多寺廟因地震遭到毀損

紛紛停止廟會慶祝活動

傳統劇團的演出機會隨之驟減;而今年的中央統籌分配款事件造成各文化局預算減少

劇團受邀演出的機會也大減;再加上經濟不景氣

為節省開支

許多廟宇在神誕時也取消野臺戲的演出。

根據統計

自九二一至今

傳統劇團的演出機會已經減少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

在此僅能期待各地廟宇和文化單位在辦理廟會或藝文活動時

能多多安排傳統劇團的演出機會

讓臺灣的傳統戲劇延續其生命。

登於2001年傳藝雙月刊第十三期
希望對你有效

台灣傳統戲曲發展現況,台灣傳統戲曲學校,台灣傳統戲曲學院,台灣傳統戲曲心得,台灣傳統戲曲感想,台灣傳統戲曲文化,台灣傳統戲曲簡介,台灣傳統戲曲音樂,台灣傳統戲曲布袋戲,台灣傳統戲曲有哪些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布袋戲,傳統,北管戲,皮影戲,採茶戲,戲曲,謝神,南管戲

安神|入宅|求財|喪禮|禁忌|週歲|拜拜|求子|紅包|搬家|禮俗|桃花|考運|送神|離婚|結婚|八字|滿月|請神|安床|求籤|契子|豬腳麵線|掃墓|踩門檻|

皮影戲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108062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