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旗山的斷層~~

之前新聞有說旗山斷層最近越來越活躍

因為能量蓄積已經到一個危險的程度

可能有釋放能量的機會...那請問還有持續追蹤嗎?就是地層變化之類的...那探測追蹤又都是哪些項目呢?若地震先兆已很明顯

氣象局會提前發布警告嗎?台灣還有哪些斷層已蓄積相當大的能量還未釋放?是否麻煩列出來^^謝謝~
答: 旗山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1)。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高雄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為左移斷層(Tsan and Keng

1968)

兼具逆移性質(Hsieh

1970;耿文溥

1981)

呈東北走向。

斷層由高雄縣三民鄉經杉林、甲仙、旗山至燕巢

長度約65公里。

地形特徵:王鑫(Wang

1976)由衛星影像判釋結果指出旗山線形與旗山斷層吻合

且向西南延伸至半屏山構造及壽山構造的北側。

地質特性:依中國石油公司台探總處(1992)的地質圖顯示旗山斷層將早更新世之二重溪層錯移

卻未切穿上覆晚更新世台地堆積物。

柏尼剌(Bonilla

1975)認為本斷層近代曾活動過

但詹新甫與耿文溥(Tsan and Keng

1968)指出本斷層缺乏錯移更新世晚期地層之證據。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謝世雄(Hsieh

1970)指出本斷層於旗山地區的層位落差約2

000公尺

往南漸次減少

東側為上升側。

引用文獻:Tsan and Keng(1968);Hsieh(1970);Bonilla(1975);Wang(1976);耿文溥(1981);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堪總處(1992)。

備註:本斷層的活動時代不明確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一、 北部地區臺灣北部的活動斷層與存疑性活動斷層

有金山斷層、山腳斷層、南崁斷層、雙連坡斷層、湖口斷層、大平地斷層、新竹斷層、新城斷層、竹東斷層與斗煥坪斷層等10條斷層(表三)。

表三 臺灣北部活動斷層斷層編號與名稱 斷層分類 斷層性質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 1 金山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 台北縣市、桃園縣 2 山腳斷層 二 正移斷層(盲斷層) 台北縣 3 南崁斷層 存疑性 正移斷層 桃園縣 4 雙連坡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 桃園縣 5 湖口斷層 二 逆移斷層 桃園縣、新竹縣 6 大平地斷層 二 逆移斷層 桃園縣、新竹縣 7 新竹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 新竹市、新竹縣 8 新城斷層 二 逆移斷層 新竹縣、苗栗縣 9 竹東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 新竹縣 、苗栗縣 10 斗煥坪斷層 存疑性 右移斷層兼具逆移斷層 新竹縣、苗栗縣 (一)金山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1)。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台北縣、台北市、桃園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又名新莊斷層。

為逆移斷層

呈東北走向(市川雄一

1931)。

斷層由北海岸的金山向西南延伸

經大屯火山群、台北盆地至山子腳西北方塔寮坑

長約34公里。

地形特徵:王執明等(1978)指出在金山、中角及北投復興崗等處可觀察至新莊斷層的證據;北投與金山之間

由地形上可見略具直線性之峽谷

可能與此斷層有關。

本所調查結果

由航照判釋發現在金山北方平原內六股附近

河流轉折段與小山脊構成線形

由集塊岩構成之小山脊突出於平原上

四周為沖積層所圍繞

此山脊之形成可能與金山斷層之活動有關

但沖積層中未發現任何變形現象。

該平原以南之線形主要由溪谷、溪谷轉折段、山凹或平坦稜等地形特徵所連接而成

是否為金山斷層活動所造成尚不能確定。

惟其與推測之金山斷層位置相當接近。

地質特性:邱華燈(Chiu

1968)指出在北投、金山地區及桃園台地可見斷層兩側層位落差約3

700公尺

其他地區則大多為沖積層、階地及火成岩所掩覆。

何春蓀(Ho

1974)指出斷層在北投西南方被沖積層掩蓋

更往西南

則為階地礫石層所掩蓋

其上盤為一倒轉背斜;而由樹林至鶯歌段的下盤仍為礫石覆蓋

更往南則為階地礫石覆蓋。

鄭瑞璋(1981)發現山子腳附近有六處新莊斷層的露頭

破碎帶寬約50至150公尺

其中斷層泥約40公分寬。

楊貴三(1986)發現北投復興崗附近貴子坑溪上游的五指山層向西北呈拖曳構造

暗示新莊逆斷層經過此拖曳構造之西北側。

莊文星與貝隆(Juang and Bellon

 1984)指出大屯火山群之最後一期噴發年代為60萬年

而後火山活動如正斷層、溫泉、硫氣、水汽等作用仍至今仍在持續活動

甚至持續至現代

且這些活動分佈於沿著北北東方向延展之低陷地帶。

黃鑑水等(1991)調查指出在金山、北投地區斷層上盤為五指山層

斷層下盤在金山、關渡地區則出露桂竹林層及南莊層

層位落差在2

600公尺以上;並認為金山斷層之初次活動應在大屯火山群噴發之前

顯示六十萬年以來金山斷層似未再活動過。

本所調查結果

金山-新莊斷層依地形特徵可分為三段:(1)金山三角洲段

野外無明顯斷層露頭;(2)磺溪頭到關渡段

在大屯火山區內

受到更新世火山岩之掩蓋

斷層之蹤跡不明。

大屯山凝灰角礫岩中並未發現明顯的變形特徵

可能指示在凝灰角礫岩形成之後

斷層似未再活動過;(3)關渡到新莊塔寮坑段

斷層自北投越淡水河進入台北盆地後

斷層西北側為林口臺地礫石層

東南側為台北盆地之沖積層

其間未見斷層跡。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吳福泰(Wu

1965)推測林口台地東南緣為新莊斷層的一段

在地下淺處的位置與山腳斷層一致

至地表下1

300至1

400公尺兩條斷層才分開;新莊斷層的斷層面傾角由高角度變為低角度

山腳斷層則維持高角度傾斜。

本斷層最東北端的一段為徐茂揚(1967)根據重力資料推測而得

他調查金山至石門間之煤田地質時

指出此斷層為逆斷層

斷層面傾向東南

上盤為五指山層

下盤為南莊層或南港層

層位落差達3

000公尺以上。

邱華燈(Chiu

1968)由鑽井資料指出本斷層在山子腳山塊西北緣的一段

為斷層向東南傾斜約30度的逆斷層

上盤為中新世木山層

下盤為上新世或更新世嶺頂層(可能對比頭嵙山層)

層位落差達3

700至4

000公尺

推測當更新世早期造山運動時

先形成山子腳背斜

再於背斜西北翼斷裂形成此斷層。

楊潔豪與陳洲生(Yang and Chen

1989)及楊潔豪等(1989

1990)利用暫態電磁法探測金山斷層

他們發現兩條不連續面

磺溪北側者與金山斷層有關

由於地電所推測的斷層錯移第四紀地層

懷礙可能在第四紀活動;綜合五條測線結果顯示

金山斷層之地電不連續面落差分別為50、60、90公尺不等。

引用文獻:市川雄一(1931);林朝棨(1957);Wu(1965);徐茂揚(1967);Chiu(1968);Ho(1974);王執明等(1978);鄭瑞璋(1981);Juang and Bellon(1984);楊貴三(1986);Yang and Chen(1989);楊潔豪等(1989

1990);黃鑑水等(1991)。

備註:本斷層僅知其錯移更新世地層

尚未有證據指示過去十萬年內曾活動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二)山腳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1)。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台北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為正移斷層

呈北北東走向。

斷層自關渡附近向南南西方向延伸至新莊

長約11公里。

地形特徵:林朝棨(1957)於林口台地東南邊緣發現直線狀斷層崖及三角切面。

石再添(1981)認為林口台地東南側新莊斷層活動形成斷層角窪地

此斷層可能仍在活動

為造成台北盆地西側地盤下陷的原因之一。

地質特性:王執明等(1978)研究指出新莊斷層應與金山斷層同時發生逆衝斷層作用

其後在林口層沈積末期

現今台北盆地之西北緣大約沿新莊-金山斷層發生正移之山腳斷層

斷層側相對下降約500公尺以上

形成台北盆地之盆地地形;而山腳斷層發生於距今六萬年前左右發生活動

且未涉及盆地以北之金山斷層本身。

李錫堤(1993)認為新莊斷層在上新世為逆衝斷層作用

在更新世晚期迄今為正斷層作用(形成山腳斷層)。

和協工程技術顧問公司(1999)的鑽井資料顯示山腳斷層位於新莊斷層東側

為正斷層

斷層走向北偏東20度。

依據本所在五股地區的鑽井資料顯示

山腳斷層為正斷層

斷層錯松山層以下的沉積物

但未錯移松山層。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吳福泰(Wu

1965)推測林口台地東南緣新莊斷層的一段

在地下淺處的位置與山腳斷層一致

至1

300至1

400公尺深以下

兩條斷層才分開;新莊斷層的斷層面傾角由高角度變為低角度

山腳斷層則維持高角度傾斜。

王乾盈等(1996)由震測顯示有正斷層向下拖曳

其東南側有一連串反向斷層;在台北盆地形成過程中

新莊一山腳斷層不斷活動

使盆地陷落接受沈積。

中鼎工程公司(1999)由震測資料研判

山腳斷層由一組呈分階陷落的斷層帶所構成

主要斷層面錯移松山層與地表淺處沖積層。

余水倍等(1999)認為新莊斷層附近有顯著的伸張變形

可能指示斷層仍有持續活動。

謝昭輝等(2000)震測調查結果

在關渡地區斷層帶寬度約170公尺

在泰山地區斷層寬度約80公尺。

引用文獻:林朝棨(1957);Wu(1965);王執明等(1978);石再添(1981);李錫堤(1993);王乾盈等(1996);和協工程技術顧問公司(1999);中鼎工程公司(1999);余水倍等(1999);謝昭輝等(2000)。

備註:山腳斷層的延伸範圍尚不清楚。

(三) 南崁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3

4)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桃園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正移斷層

呈西北走向(花井重次

1930)。

斷層位於林口台地和桃園台地的交界

由北部竹圍附近海岸向東南延伸至龜山

全長約14公里。

地形特徵:花井重次(1930)依據林口台地及桃園台地之地勢落差

認為南崁斷層為一第四紀正斷層

即林口台地為下盤

桃園台地為上盤。

古兆禎(Ku

1963)認為林口台地西緣受強烈的侵蝕而使直線崖不明顯。

何春蓀(Ho

1969)由台地兩側有100至150公尺的高度差

而推測有斷層存在。

楊貴三(1986)指出此斷層兩側岩層均約略呈水平

未見擾動或變位

且由紅土的顏色、厚度和粒度來比較

以及斷層兩側的林口台地和桃園面高度差約100公尺

不可能對比同一地形面

因此推論此斷層發生於桃園面形成之前

而在桃園面形成後即未活動

兩地形面間之崖乃斷層崖形成後再受側蝕所生的共生崖。

本所調查結果認為南崁斷層線形於地形上為直線崖

具地勢高差百餘公尺

但是比對林口台地與桃園台地的紅土層

並非原屬於同一個地形面

而根據鑽探資料亦顯示兩台地下大南灣層水平分布於斷層線形的兩側

指示地下並未有斷層存在

而造成此地表線性特徵的營力作用尚待進一步調查。

地質特性:黃明哲與潘國樑(1987)於南崁桃園煉油廠址內的山坡

發現數條與「南崁線形」平行的小規模正斷層

並推測其為伴隨主斷層的小錯動。

陳文福等(1994)於羊綢坑附近發現兩個開挖剖面;其中一個剖面以礫石層為主

夾泥沙層

有約50公尺寬的斷層帶

強烈擾動作用集中於10至15公尺的範圍

斷層帶呈鉛直約為西北-東南走向

位移無法得知

東北側林口層未受擾動

且岩層仍然近乎水平;另一剖面以砂層為主

具許多傾斜與錯動量較小的正斷層及其滑動面上的擦痕

而由礫石的破裂及斷層擦痕推定南崁斷層為右移斷層。

本所調查結果未發現新的斷層露頭或岩層被擾動的現象

羊綢坑附近剖面已為黃棕色的砂所覆著

且未見因斷層帶而造成差異侵蝕的現象。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葉義雄等(1985a)由重力調查推測本斷層為傾角大於80度之高角度正斷層

其西南側為降側

而在頭嵙山層底部的垂直錯動量約達150公尺。

孫明光(1995)及謝昭輝等(1997)則推測南崁斷層為一逆移斷層

且通過山腳國中處

斷層呈北偏東10至15度走向

兩側落差為20公尺。

王乾盈等(1999)在橫跨斷層跡以及穿過坡腳起伏地形處之震測結果

亦明顯看出測區地下岩層近乎水平

無明顯錯動痕跡

判斷桃園台地地層向東延伸至林口台地下方。

本研究為了測勘南崁斷層存在與否

共選擇了三條較適合的震測測線(石瑞銓等

1999)

再與附近深井資料(中油觀音一號井)比對

發現地下岩層無斷層擾動現象。

引用文獻:花井重次(1930);Ku(1963);Ho(1969);葉義雄等(1985a);楊貴三(1986);黃明哲與潘國樑(1987);陳文福等(1994);孫明光(1995);謝昭輝等(1997);王乾盈等(1999);石瑞銓等(1999)。

備註:本斷層之地質證據尚未明確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四) 雙連坡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桃園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逆移斷層

呈東北東走向(花井重次

1930)。

斷層自上陰影窩附近的縱貫鐵路南側

經雙連坡而至中壢市郊西北方

長約10公里(石再添等

1983a)。

地形特徵:古兆禎(Ku

1963)由航照判釋結果

推測斷層(他稱之為E斷層和D斷層東段)可能存在。

石再添等(1983a)發現斷層東南側有背斜狀隆起

在雙連坡南方可見其露頭。

楊貴三(1986)認為雙連坡斷層錯移4段地形面

截切三個河階崖

並觀察到其南側有背斜狀隆起

且在雙連坡西方的兩處台地礫石層有變位及向北傾斜陡峻的現象。

本所調查結果(黃文正等

2000)

由數位地形圖上雙連坡斷層呈現凸面向西北的弧形線形

斷層跡所在位置均為礫石層掩蓋

而本區礫石層的厚度側向變化大

野外未發現明顯的斷層地形特徵。

地質特性:斷層東段相當於邱華燈(Chiu

1970)所描述中壢斷層的一部分。

本所調查結果(黃文正等

2000)

由於露頭狀況不佳

野外地質調查對於雙連坡線形性質的了解有限

僅發現近地表8公尺厚的礫石層未有錯動的跡象。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蕭寶宗(Hsiao

1967)由反射震測剖面指出

新第三紀以來的地層連續分布

西側似一盆地下降區

沈積物較東側為厚。

張錫齡(Chang

1971)綜合震測資料、重力資料及鑽井資料

指出平鎮台地下具有一背斜構造

且地層向西北方逐漸減薄

各地層平均減薄率為百分之五十。

邱俊達(1998)針對雙連坡線形及其附近構造的利用淺層反射震測結果

指出平鎮背斜是相當對稱的背斜構造

而雙連坡線形附近並不存在有斷層

為一類似向的構造

地形崖即地層開始抬升的位置(指示向斜軸部);由震測結果顯示雙連坡線形兩側的岩層相當連續

應無斷層存在。

引用文獻:花井重次(1930);Ku(1963);Hsiao(1967);Chiu(1970);Chang(1971);石再添等(1983a);楊貴三(1986);邱俊達(1998)、黃文正等(2000)。

備註:雙連坡斷層缺乏岩層錯移的地質證據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五) 湖口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2)。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桃園縣、新竹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為逆移斷層

呈北北東走向(花井重次

1930;Tang

1963)。

本斷層又稱為楊梅斷層(Meng

1965;Chiu

1970)

或楊梅南斷層(石再添等

1983a)。

斷層由老湖口西南方向東北東延伸至平鎮東方克勤橋附近

全長約23公里(石再添等

1983a)。

地形特徵:古兆禎(Ku

1963)依航照判讀辨認出此斷層

稱之為A斷層

斷層的垂直位移量達30公尺

且在埔心南方1.5公里處斷層錯移階地崖

具有微小的右移量;而斷層與其北側另一斷層(楊梅北斷層)構成地塹地形。

楊貴三(1986)辨認此斷層切過3段地形面

截斷2個河階崖

並在矮仔坪西北端的產業道路兩側

發現紅土台地堆積層和其下方的頭嵙山層呈交角不整合

頭嵙山層向西北傾斜70至88度

顯示此斷層活動之劇烈;又在長安附近發現斷層帶的露頭

有3個西側上升的小斷層

垂直落差各約3公尺

紅土台地堆積層夾在頭嵙山層香山相的斷層裂縫中

台地礫石層表面亦呈明顯的撓曲

可見在第四紀更新世紅土台地堆積層形成後

此斷層仍有活動。

此一東北東走向的斷層崖因受到若干西北向河流的切穿

而掩蓋一些斷層痕跡

致成為斷斷續續的延伸狀。

向西延伸至海岸的一段

具有直線崖

南側伴有圓山、員山等穹丘(dome)。

本所調查結果(黃文正等

2000a)

湖口斷層南緣在航照上具明顯的線形(楊梅南線形)

西起新竹縣長安附近

經楊梅、埔心、至龍岡。

線形由一連串的地形崖組成

西段部份為伯公岡台地及平鎮台與楊梅、湖口間之地溝狀縱谷平地相接

高差可達60公尺

東段部份則為中壢台地與前述的地溝狀縱谷平地東延部份相接

高差約為10公尺

愈向東側其高差越小

而後漸移化為同一地形面。

地質特性:石再添等(1983a)

地表地質調查並未發現斷層的露頭。

在長安附近岩層的露頭中

僅數公尺的錯距

但未在其兩側延伸發現其他的斷層證據

因此可能僅為局部地區的斷裂現象。

由岩層的層態及其分布情形

可知本區岩層的分布及地形特徵主要受控於褶皺作用。

這些小斷層可能是湖口背斜軸部的斷裂現象

而斷層可能未出露地表。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潘玉生(Pan

1965)依重力和震測資料認為此斷層可能向西延伸至坑子口附近的海岸。

湯振輝(Tang

1963)依航照判讀及震波測勘推測其為切斷湖口背斜北翼之逆斷層

斷層落差200公尺

斷層面向南傾斜60度。

湯振輝與徐兆祥(Tang and Hsu

1970)依KT-1的鑽井資料及震測資料認為此斷層確實向西延伸

並切斷坑子口背斜的北翼。

羅仕榮(1984)綜合地質、航照及微震資料

推測其為活動斷層。

林良安與王乾盈(1999;2000)的震測調查結果顯示

湖口斷層所在位置均覆蓋晚新世至現代堆積之店子湖層(以紅土礫石層為主)

在淺部地層中並未發現斷層存在

推測斷層可能位於地下深處。

本研究為瞭解湖口斷層(楊梅南斷層)的特性、延伸及其近地表的位置

進行淺層反射震測

由東向西施測4條測線(石瑞銓等

1999)

測勘結果位於平鎮台地與湖口台地間的地表淺處岩層皆呈現水平層態;平鎮工業區的震測剖面中

其剖面北側也同樣呈現水平岩層

但剖面南側的岩層則為向北傾斜

於岩層轉折處出現正斷層型態的錯斷

落差估計約為40公尺;往南亦再度出現岩層錯斷的現象

推測本斷層可能為盲斷層在地表淺處所形成的局部破裂形態。

引用文獻:花井重次(1930);Ku(1963);Tang(1963);Meng(1965);Pan(1965);Chiu(1970);Tang and Hsu(1970);石再添等(1983a);羅仕榮(1984);楊貴三(1986);林良安與王乾盈(1999;2000);石瑞銓等(1999);黃文正等(2000a)。

(六) 大平地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2)。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桃園縣、新竹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為逆移斷層兼具左移性質

北段呈北北東走向

頭前溪以南則呈東北走向(Tang

1964)。

斷層自石門經關西東方

至頭前溪為河川沖積層所覆蓋後於西岸通過竹東鎮南方

經北埔迄於峨眉

全長約為29公里(耿文溥

1961;塗明寬與陳文政

1990

1991)。

地形特徵:本所調查結果

在關西東方有一約略呈北北東走向的河谷

為鳳山溪與牛欄溪所形成之直線谷、其走向大致上與斷層走向平行

然而沿大平地斷層並未發現任何明顯的斷層地形特徵。

地質特性:湯振輝(Tang

1964)指出本斷層介於頭嵙山層與卓蘭層、錦水頁岩等地層之間

為逆斷層

東側上升

其東北段通過階地堆積層。

楊貴三(1986)則因上新統沿此斷層逆衝到更新統之上

而將其列為活動斷層

其活動時期當在更新世中期或以前

但野外未能找到階地變位的證據。

塗明寬與陳文政(1990)認為在關西以北

南莊層逆衝至店子湖層之上

關西以南

南莊層蓋在卓蘭層之上。

林炎武(1998)由地下資料與野外觀察結果

認為此斷層在十寮斷層以北

屬獅頭山向斜西翼的上衝斷層

而在老社寮以南的構造

是屬於截切鹿寮坑向斜東翼的一條小斷層

斷層層位落差北段可達4

000公尺

老社寮以南則1

000公尺以下。

本所調查結果

斷層上下盤地層分別為卓蘭層與楊梅層出露

在竹東南方約3公里一處社區(第一花城)旁之開挖處發現一大平地斷層露頭

斷層的擾動帶超過150公尺;斷層上盤出露卓蘭層

以青灰色的泥質砂岩為主

其層理並不明顯

岩層接近鉛直;斷層下盤則出露楊梅層

以淘選良好的砂石與泥岩的互層為主

層面向南呈高角度傾斜。

此外

可發現數處伴生斷層及斷面擦痕、斷層泥與斷層角礫

以及泥岩岩層遭斷層錯移

上盤岩層有明顯的拖曳現象。

據野外調查結果發現

大平地斷層在竹東至峨眉間的確實位置

較原先所繪位置(塗明寬與陳文政

1991)要往北移約200公尺。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楊耿明等(Yang et al.

1997)根據CTU-25號井的地下資料推斷竹東斷層與北埔斷層(大平地斷層)在淺部為兩條平行的斷層

但竹東逆斷層向下延伸後至錦水頁岩底部時與北埔斷層相接。

本所委託中正大學(石瑞銓等

1999)進行桃園新竹地區微震研究

針對1976年至1998年間全省地震網於新竹地區所紀錄的125個地震分布情形

將震源位置重新定位後發現僅有少數地震落於大平地斷層下方約五、六公里處

且地震活動現象並不明顯。

引用文獻:耿文溥(1961);Tang(1964);楊貴三(1986);塗明寬與陳文政(1990

1991);林炎武(1998);Yang et al.(1997);石瑞銓等(1999)。

(七) 新竹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新竹市、新竹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逆移斷層

呈東北東走向(Meng

1965)。

斷層位於竹東台地北緣

由新竹市區東南方的光復中學附近

延伸至新竹市區西南方的美山村

長約9公里(石再添等

1985d)。

多數地質工作者認為本斷層形成於更新世頭嵙山期之後

為東南側隆起的逆斷層。

地形特徵:湯振輝(Tang

1968)調查新竹斷層在光復中學西北方約半公里處

岩層近乎鉛直;有東西走向的直線斷層崖

平行青草湖背斜

背斜陡峭的北翼延至崖線而結束。

石再添等(1985d)發現在頭前溪、客雅溪及三姓公溪的階地上有斷層小崖

斷層東側的十八尖山似因推擠隆起而成的壓力脊。

本所調查結果(盧詩丁等

2000)

竹東丘陵北緣平原和丘陵的接壤處有一明顯呈東北東走向的線形

在此線形為一高差約50公尺的崖

此崖向西南漸不明顯。

除此之外

野外並無其他明顯之斷層地形特徵。

地質特性:邱華燈(Chiu

1970)由鑽井資料得知此斷層為切斷青草湖背斜北翼之逆斷層

斷層面向南傾斜50度

斷層兩側層位落差約600公尺

向東可能延伸至飛鳳山丘陵。

本所調查結果(盧詩丁等

2000)

竹東丘陵岩層傾斜相當平緩

而丘陵北緣出露之頭嵙山層岩層傾角可達75度

是否受到斷層影響不得而知。

此外

在培英國小南側線形崖兩側岩層位態有明顯變化

惟地表地質調查仍無法證明斷層的存在。

地球物理特性:潘玉生(Pan

1965)由重力異常與震測結果之比較

推測新竹斷層可能存在。

湯振輝與徐兆祥(Tang and Hsu

1970)由電測資料得知此斷層截切青草湖一崎頂背斜的北翼

其地層之落差在中段為750公尺(CTH-4井)

在東西兩端為200公尺(CTH-3及CTH-6井);本斷層包括三條疊瓦狀逆斷層

附近斷層地層落差分別為70公尺及120公尺

最後為主斷層所截。

張錫齡(Chang

1972)依鑽井、重力、震測及地面地質資料

推測新竹斷層為東西走向

向南傾斜約60度的高角度逆斷層

上下盤均為頭嵙山層

依張(1972)圖示及文字敘述

新竹斷層向東延伸至關西附近。

引用文獻:Meng(1965);Pan(1965);Tang(1968);Chiu(1970);Tang and Hsu(19700);Chang(1972);石再添等(1985d);盧詩丁等(2000)。

備註:本斷層可能為一錯動更新世岩層之盲斷層

地表尚未發現斷層特徵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八) 新城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2)。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新竹縣、苗栗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為逆移斷層(鳥居敬造與吉田要

1931)

斷層北段由關西南方至頭前溪段呈東北東走向

長約12公里;南段由頭前溪延伸至頭份東北方的頂埔里

呈東北走向

長約16公里

兩段合計長約28公里(Tang

1968)。

地形特徵:丹桂之助(1933)由水系及河谷形態推斷新城斷層的地形特徵包括: 斷層兩側河谷谷頭高度不同; 河流在斷層線附近呈直角轉彎; 頭重埔台地上具50公尺高的斷層崖; 中港溪與頭前溪之遷急點位於本斷層附近; 頭前溪在新城斷層通過處

上游露出基岩

而下游則完全被砂礫覆蓋。

古兆禎(Ku

1963)認為新城斷層截斷石碑台地所有階地

最大崖高50至60公尺

東南側為上升側。

湯振輝(Tang

1968)由航照發現新城斷層沿線有斷錯河、斷層線谷、斷層崖

以及頭前溪谷底寬度突然改變等斷層地形

且切過台地堆積層

而斷層的延伸超過18公里。

地質特性:湯振輝與徐兆祥(Tang and Hsu

1970)調查新城逆斷層切斷寶山背斜的西北翼

斷層面向東南傾斜40度。

張錫齡(Chang

1972)指出斷層上下盤均為頭嵙山層

其東北端在飛鳳山丘陵可能為新竹斷層所截切

西南端在頭份附近遇斗煥坪斷層而錯移。

徐鐵良與張憲卿(Hsu and Chang

1979)指出斷層從關西延伸至頭份

其升側為上新世卓蘭層

降側為更新世頭嵙山層香山相及部份非紅土階地堆積層。

在頭前溪附近一西向60公尺高之斷層崖。

黃鑑水等(1984)野外觀察結果發現新城斷層沿線有河崖錯移、彎曲及轉向的現象

而斷層存在的主要證據包括: 切穿紅土台地堆積

高約50公尺的直線斷層崖

為東南側卓蘭層逆衝於西北側頭嵙山層之上; 晚第四紀紅土礫石層被錯移

地層落差15公尺; 斷面走向北偏東38度

向東南傾斜35度

上盤有拖曳現象; 斷層的變位量以關東橋附近為最大

往兩端依次遞減。

石再添等(1985d)發現在南湖變電所北方200公尺處的露頭有二小斷層

斷層面向東傾斜約40至50度

隆起側有拖曳構造

地層落差由上向下增大

距地表約5公尺處增為115公分

具斷層活動的累積性;在大崎口站南方200公尺處的露頭有三條小斷層

斷層面向東傾斜43至50度

隆起側亦有拖曳構造

距地表2公尺深的地層落差為30公分。

本所調查結果(盧詩丁等

2000)

頭前溪以南至頭份東北這一段

走向約為北偏東40至50度

斷層傾角約40度向南

野外斷層露頭十分明確。

在頭前溪河床可觀察到斷層帶、斷層泥及引曳褶皺等現象

同時在頭前溪南側的階地存在高約50至60公尺之斷層崖。

對於頭前溪以北部分

在溪北岸的斷層兩側均出露楊梅層

岩性差異不大

同時野外露頭的狀況不佳

並未觀察到斷層相關的證據;再向北斷層兩側為大茅埔礫石與楊梅層接觸

由於岩性上的差異

產生相當大的地形落差

呈現明顯的線形;因此

新城斷層在頭前溪以北目前並無直接之地質證據。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潘玉生(Pan

1965)比較斷層兩側的重力異常與震測資料

推測新城斷層的存在。

湯振輝(Tang

1968)由寶山背斜四個鑽井資料得知層位落差約700公尺

而證明新城斷層為一低角度逆斷層。

湯振輝與徐兆祥(Tang and Hsu

1970)及陳瑞祥(Chen

1974)由鑽井資料中判斷新城斷層為低角度逆斷層

在上新世卓蘭層至中新世打鹿頁岩間之層位落差為450至700公尺

斷層面傾角由地表至深處依次為40度、20度及60度。

藍生傑(Namson

1984)由各探井、油氣生產井之地質資料

認為新城斷層係位在錦水頁岩底部之一層面逆斷層

向上滑移

截切寶山背斜

直至地表

近地面處之斷層面傾角為33至41度

其上盤並形成第二級褶皺。

王乾盈與楊榮(方方土)(1992)由淺層反射震測調查結果

認為新城斷層附近的上盤岩層出現一連串的破裂

有明顯的上下錯動現象

而且在深部及淺部斷層的斷距不同。

引用文獻:鳥居敬造與吉田要(1931);丹桂之助(1933);Ku(1963);Pan(1965);Tang(1968);Tang and Hsu(1970);Chang(1972);Chen(1974);Hsu and Chang(1979);黃鑑水等(1984);Namson(1984);石再添等(1985d);王乾盈與楊榮(方方土)(1992);盧詩丁等(2000)。

(九) 竹東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新竹縣、苗栗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逆移斷層

呈東北走向(Tang

1968)。

斷層位於竹東至小北埔的台地東緣

長約18公里(石再添等

1985d)。

地形特徵:湯振輝(Tang

1968)由航照判釋結果

認為竹東斷層為一沿著向斜軸發展的逆斷層

但沿斷層面上並無明顯的岩層位移

且在航照上缺乏明顯的證據判別。

石再添等(1985d)認為竹東斷層在地形上有地層不連續與斷層小崖

LT5面於屯營東方有一長500公尺的直線崖與中港溪直交

崖高約20公尺

且隆起側之礫石層向上游傾斜約14度

為斷層在LT5面形成後曾有活動的證據。

本所調查結果

由衛星數值模擬影像與航照相片發現

竹東至北埔間丘陵之嶺線大略呈現東北走向

而沿斷層跡附近並未發現明顯且連續的線形。

綜合地形資料

在屯營東方的斷層小崖與竹東斷層的延伸部分相距約一公里

解釋與竹東斷層的形成有關似乎過於牽強

且河階的形成與河流的侵蝕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南埔國小的階面位於中港溪流域的攻擊側上

因此不可排除階地為河流侵蝕所造成的可能性。

從地形上來看

斷層跡兩側地勢與水系分布差異並不明顯

僅從地形上來判斷竹東斷層的存在性

證據上相當薄弱。

地質特性:湯振輝(Tang

1968)認為本斷層為沿著向斜軸發展之斷層

沿斷層面無明顯岩層錯移。

徐鐵良與張憲卿(Hsu and Chang

1979)認為斷層升側出露上新世卓蘭層

降側出露更新世頭嵙山層礫岩及部份非紅土堆積層

然而並未有相當的地質資料所輔助。

對於升側與降側的岩性

經野外調查後發現兩側岩性相當接近

應屬同一層的岩性。

塗明寬和陳文政(1991)認為竹東斷層為一向斜斷層

層位落差約在二、三十公尺內

且斷層兩側皆為楊梅層。

本所調查結果

在竹東斷層的北投

斷層跡西側出露礫岩層(楊梅層上段)為主

東側則以疏鬆的厚層砂岩為主

局部含有礫岩層。

在前人所繪的斷層位置均位於礫岩層中

惟野外調查發現下盤岩層向東南呈緩傾斜

上盤岩層向西北呈中度至高度傾斜

野外並未發現明顯的斷層露頭。

在北埔鄉上面盆、面盆、下面盆、水祭及黑橋窩一帶跨斷層兩側均出露厚層淺黃色砂岩偶夾頁岩的岩性組合

岩性並無大差異

唯傾角傾向不同

呈現一北緩南陡的不對稱褶皺。

由竹東向西南、經北埔至峨眉的野外調查結果顯示

本斷層的斷層跡均位於楊梅層內

比對中油的志震測資料與野外所量得的層面資料

發現在地層的分布與位態上可互相吻合

斷層兩側的岩層皆屬同一層

所謂竹東斷層應是發生於楊梅層內的一向斜構造

可能經挫拱作用後期的壓扁作用使向斜東南翼的岩層角度變陡

而在地勢上造成線形。

由於野外調查中並無直接可以證明竹東斷層存在的證據

而由兩側岩層岩性及層態來判斷

以向斜解釋似乎較為恰當。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鍾振東與鍾玉嘉(Chung and Chung

1964)認為竹東斷層起自竹東

向西南延伸經峨眉後沿著向斜軸延伸

為高角度逆斷層

斷距為500公尺

向南遞減。

陳瑞祥(Chen

1974)依鑽井資料推測竹東斷層為高角度逆斷層。

李重毅(Lee

1993)認為竹東斷層為北埔斷層(大平地斷層南段)下盤的一向斜構造。

楊耿明等(Yang et al.

1997)

依照震測解釋認為竹東與北埔斷層為兩條接近平行、且均向東南傾斜的斷層

竹東逆斷層向下延伸至錦水頁岩底部時轉為層面滑動

再向下延伸與北埔斷層相接。

引用文獻:Chung and Chung(1964);Tang(1968);Chang(1972);Chen(1974);Hsu and Chang(1979);石再添等(1985d);塗明寬和陳文政(1991);Lee(1993);Yang(1997)。

備註:本斷層之地質證據尚未明確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十) 斗煥坪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1)。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新竹縣、苗栗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右移斷層兼具逆移性質。

位於竹東台地南緣

由斗煥坪附近至社寮坑

為東西走向

長約11公里。

斷層截切竹東斷層後轉向東北

可能連接大平地斷層。

湯振輝(Tang

1968)由中港溪河岸階地的不對稱發育

及河口海岸線突然向西突出

推測此斷層可能沿著現今中港溪更向西延伸。

地形特徵:湯振輝(Tang

1968)認為本斷層切過三段階地

有明顯的斷層小崖

其東端橫截竹東斷層

有右移跡象

且峨眉溪直角錯移

顯受南側斷層上盤所影響;斷層崖切過紅土層

與新城斷層同時形成

時代可能為全新世。

石再添等(1985d)以斷層切過4個河階的直線崖和一些直線谷、鞍部

可確定為活動斷層。

楊貴三(1986)認為斗煥坪面(LT5)和下新店面(FT1)間的階崖似因此斷層而右移了80公尺

但其他階崖的右移現象不明顯。

本所調查結果

在親民工專南側有一東西走向、長約五百公尺的河谷

與斷層跡走向平行;另在斗煥坪階面上

一呈東西走向、崖高差約2至5公尺的直線崖

筆直切過斗煥坪與上新店兩個階面。

從地形觀之

峨眉溪與中港溪河流異常的轉向

可能是因受到斷層發育的影響而顯得異常

但河階地與幾個高差數公尺的階地的直線小崖

是否為斷層所造成

則未有明確的證據。

地質特性:黃鑑水等(1984)調查斷層錯移紅土台地堆積

崖高2至15公尺。

由斗煥坪西北方之小褶曲、東西走向竹南背斜以及中港溪以南海岸線的向西突出等特徵

證明此斷層具有右移的性質

且可能為既存斷層至晚第四紀再度活動。

本所調查結果

於糞箕窩凸頂附近可見卓蘭層向北呈緩傾斜

並形成一系列的順向坡地形;向北至親民工專後

發現岩層位態轉趨於水平

以厚層砂岩與頁岩互層為主之楊梅層

更向北仍可見相同岩性與層態。

觀察中港溪北岸下新店面階地之礫石層

並未能發現礫石有遭受傾動的現象。

從野外調查結果發現南側斷盤(升側)出露向北呈緩傾斜的卓蘭層

北側斷盤(降側)則出露呈水平層態的更新世楊梅層

且斷層位置應較以往所繪要往北偏移約一百公尺

即沿著工頭山與親民工專間的河谷向西發育。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江新春(Chiang

1970)認為本斷層為斷層面接近鉛直的右移斷層

東西走向長約16公里

地層落差400公尺

卓蘭層的底部明顯被錯移而斷層面向西北傾斜

西北側為上升側

且橫截新城斷層和鹿廚坑斷層。

湯振輝與徐兆祥(Tang and Hsu

1970)依井下及地面地質資料

並參照震測記錄

研判斗煥坪斷層為一高角度逆斷層

南側上升且斷距約700公尺。

張錫齡(Chang

1972)認為本斷層為高角度橫移斷層

斷層面向南傾斜

南側為上升側。

陳瑞祥(Chen

1974)由震測資料推斷

斷層為向南傾斜之逆斷層

南側上升

斷距在400公尺以下。

楊耿明等(Yang et al.

1997)認為斗煥坪是一撕裂斷層(tear fault)

且為西南側鹿廚坑斷層的側斷坡(lateral ramp)。

本所在斗煥坪西側階面上選定七條測線進行淺層震測探勘(石瑞銓等

1999)

在震測剖面中可看到位於斷層南側向北傾斜的岩層(卓蘭層)

與斷層北側呈水平層態岩層接觸

而確認斷層在地下的位置。

連接兩條橫跨斷層跡的震測剖面後

顯示斷層在地表上出露的位置較以往所定斷層位置約偏北100公尺

此點與在親民工專西側所觀察到的結果相符合。

本所另在斗煥坪西側、經興善國小至湳湖村選擇一條測線實施重力測量

在重力剖面中有一轉折

該點位置與震測所判定的斗煥坪斷層位置相符。

依地球物理調查顯示

斗煥坪斷層為一高角度斜滑斷層

斷層面向南傾斜

斷層跡位置依震測結果須向北修正

且有向西方向偏折的現象。

引用文獻:Tang(1968);Tang and Hsu(1970);Chiang(1970);Chang(1972);Chen(1974);黃鑑水等(1984);石再添等(1985d);楊貴三(1986);Yang et al.(1997);石瑞銓等(1999)。

備註:本斷層的活動時代不明確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二、 中部地區臺灣中部的活動斷層與存疑性活動斷層

包括獅潭斷層、神卓山斷層、三義斷層、大甲斷層、鐵砧山斷層、屯子腳斷層、清水斷層、彰化斷層、車籠埔斷層及大茅埔-雙冬斷層等10條斷層(表四)。

表四 臺灣中部活動斷層斷層編號與名稱 斷層分類 斷層性質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 11 獅潭斷層 一 逆移斷層 苗栗縣 12 神卓山斷層 一 逆移斷層 苗栗縣 13 三義斷層 二 逆移斷層 苗栗縣、台中縣 14 大甲斷層 二 逆移斷層(盲斷層) 台中縣 15 鐵砧山斷層 二 逆移斷層 台中縣 16 屯子腳斷層 一 右移斷層 台中縣 17 清水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盲斷層) 台中縣 18 彰化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盲斷層) 彰化縣 19 車籠埔斷層 一 逆移斷層 台中縣市、南投縣 20 大茅埔-雙冬斷層 存疑性 逆移斷層 台中縣、南投縣 (九) 獅潭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一類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苗栗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獅潭斷層(大江二郎

1936)

又稱為紙湖地震斷層(大塚彌之助

1936)

為逆移斷層

呈北北東走向

斷層面向西傾斜約72至85度。

斷層位在苗栗縣獅潭鄉紙湖(百壽)東方

由大東勢向北延伸

經小東勢、圳頭、北寮、紙寮至上十股

長約15公里(大塚彌之助

1936)。

上十股以北則以斷續出現的裂縫為主

北端至峨眉一帶仍有地裂現象(大江二郎

1936)。

地形特徵:柏尼剌(Bonilla

1975)認為斷層平行於關刀山砂岩所構成的小山脊

小山脊和其東側鞍部之高差可能由斷層活動所造成。

潘國樑(1985)認為斷層發生在上福基砂岩中

經侵蝕形成斷層鞍部

其西側之關刀山砂岩形成斷側丘;在紙湖東方1.5公里及上大窩兩處的河階上保存較完整的反斜斷層小崖

前者崖高原為3公尺

因耕作關係

目前已降低為1.8公尺。

楊貴三(1986)在中港溪南岸四灣附近之高位階地(LT)發現紙湖斷層向北延伸所經之處

形成反斜斷層小崖

崖高2至3公尺

下游側隆起

隆起側略呈背斜狀。

本所調查結果

斷層跡於位地形圖上呈北北東走向的直線狀線形。

線形東側的上游河谷寬廣

呈樹枝狀水系;線形西側的下游河谷狹窄

呈格子狀水系

兩側水系呈顯著對比。

相較於本區其它白砂岩層所構成的地形特徵

本斷層的線形特徵較為明顯

除岩性受差異侵蝕的影響外

可能亦因斷層作用而加劇侵蝕。

地質特性:大江二郎(1936)及大塚彌之助(1936)指出本斷層為1935年4月21日新竹一台中規模7.1地震所伴生的地震斷層;該次地震後

斷層西側隆起3公尺

長度約12公里。

潘國樑等(1983)及潘國樑(1985)的野外觀察發現礫石層下之層位落差為4.7公尺

且百壽(紙湖)河流至斷層帶附近時

亦受阻於斷層崖而產生轉折

該處有15公尺長的反斜斷層小崖

與河流流向幾成直交

崖高2.2公尺

此崖南端的河岸剖面

在礫石層下的上福基砂岩層的落差為6.4公尺;在北端河岸挖溝結果發現層位落差亦達5公尺

比1935年發生地震時的落差為大

顯示此斷層在1935年以前曾有活動。

顏滄波(1985)認為斷層由小東勢至三洽坑

長12公里

最大落差3公尺

平均0.5公尺;斷層面走向呈南北

向西傾斜70度

屬逆斷層。

本所初步調查結果

上大窩及北寮至今仍保存地震後造成地面抬升之現象

西側相對東側抬升量約2公尺;另由鳥居敬造與吉田要(1931)的地質圖中並未有此斷層

顯示獅潭斷層可能因該次地震才形成之斷層。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余水倍等(1977)由微震測勘資料研判此斷層目前仍有相當顯著的地震活動。

葉義雄等(1985)由重力測勘資料估算此斷層的垂直位移量為84公尺

由此推論斷層在1935年以前曾經活動

且目前仍有相當顯著的微震活動。

許華杞(1985)利用大地測量配合1935年的地震震波資料

認為當年地震時

北段所形成的地震斷層

走向約為北偏東23度。

林敏一(1985)認為由於獅潭斷層係沿上福基砂岩錯動

獅潭斷層走向與地層走向平行

兩者所造成的磁力效應不易區分

因此難以推定斷層位置及性質。

王乾盈等(Wang et al.

1994)由淺層震測結果指出地震的橫向壓力使鉛直層態的上福基砂岩向上擠出

推擠其上覆沈積物而導致地表破裂。

引用文獻:鳥居敬造與吉田要(1931);大塚彌之助(1936);大江二郎(1936);Bonilla(1975);余水倍等(1977);葉義雄等(1985);潘國樑等(1983);潘國樑(1985);林敏一(1985);許華杞(1985);顏滄波(1985);楊貴三(1986);Wang et al.(1994)。

(十) 神卓山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一類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苗栗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本斷層亦為1935年4月21日形成之地震斷層

呈北北東走向

可能為逆移斷層(Hsu and Chang

1979)。

本斷層平行於獅潭斷層

位於後者東方約2公里的八卦力山脈稜脊西側

為斷續出現的裂縫及延伸不長的小斷層

總延伸長度約5公里。

地形特徵:本所調查結果

在數位地形圖中斷層跡緊鄰八卦力山脈主稜所呈現的線形

斷層跡未見線形特徵。

地質特性:大塚彌之助(1936)調查1935年大地震後在神卓山附近造成一系列裂隙

為斷層存在的地表特徵。

大江二郎(1936)指出斷層西側為降側

最大垂直落差0.6公尺

斷續延伸約5公里長。

柏尼剌(Bonilla

1975)認為斷層長度至少6公里

由不連續的裂縫組成

最大垂直變位量為0.5公尺。

顏滄波(1985)認為斷層長約5公里

東側上升

最大垂直變位量為60公尺。

本所調查結果

歷經多年的侵蝕破壞

野外未見斷層露頭。

引用文獻:大塚彌之助(1936);大江二郎(1936);Bonilla(1975);Hsu and Chang(1979);顏滄波(1985)。

(十一) 三義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2)。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苗栗縣、台中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張麗旭(1951)稱本斷層為三叉斷層

孟昭彝(Meng

1963)將三叉斷層(三義至大湖段)與銅鑼斷層(三義以南跨大安溪段)合稱為三義斷層。

本斷層由大甲溪呈北偏東10度走向延伸至三義間

至三義附近後突轉為北偏東70度走向延續至重河、雙連潭至大窩

全長約19公里。

地形特徵:湯振輝(Tang

1969)根據航照判釋

認為北段中斷層兩側的水系不同

隆起的南側為樹枝狀

下降的北側為格子狀

推論先存之出磺坑構造

阻礙後來三義斷層上盤斷塊之向西移動

乃造成斷層轉折及其性質改變;高傾斜的火炎山礫岩造成的平直山脊

在銅鑼溪東側呈南北走向延伸約10公里

到達三義斷層時突然中斷。

李錦發(1994)調查發現三義地區之紅土地形面形成後仍持續作用

紅土台地面受傾動並衝斷

並影響其上河流的發育與流向的往北偏移。

地質特性:張麗旭(1951)指出斷層在三義至大湖之一段

截切出磺坑背斜軸及其兩翼地層

呈右移現象;三義以南呈北北東走向

東南側上盤出露中新世河排層

西北側下盤出露第四紀岩層。

石再添等(1984a)在后豐大橋東方約1.5公里的大甲溪北岸發現三義斷層之斷層帶

桂竹林層向西逆掩於頭嵙山層上。

李錦發(1994)調查本斷層上盤具拖曳構造

而一低角度前鋒逆衝小斷層則切穿上覆紅土台地堆積層;此外

於三義南方柏公溪龍伯橋北方的溪谷中

南莊層向西逆衝至頭嵙山層礫岩之上

上盤具拖曳構造

往北延伸部分亦見斷層線性凹谷存在。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邱華燈(1962)依震波測勘資料指出三義斷層在后里台地東緣的部份

為斷層面向東傾斜20度之低角度逆掩斷層。

孟昭彝(Meng

1963)指出三義斷層往南至后里為紅土礫石掩覆

可由中油公司在大安構造的震測資料加以確認。

胡錦城(Hu

1970)用重力梯度資料推算三義斷層東東傾角約70度

向西其傾角減小至約40度。

李中一等(Lee et al.

1970)認為三義至大寮路上所發生的地磁負異常

係由三義斷層所造成。

葉義雄等(1983)以重力方法求出在大安溪北岸斷層的傾角為40度向東。

陳朝輝等(1990)從1973年至1989年在鯉魚潭水庫壩址周圍50公里地區地震活動的觀測資料

可看出該區域的地震相當活躍

且震央分布多集中於通過三義而呈北西方向的帶狀上。

引用文獻:張麗旭(1951);邱華燈(1962);Meng(1963);Tang(1969);Lee et al.(1970);葉義雄等(1983);石再添等(1984a);陳朝輝等(1990);李錦發(1994)。

(十二) 大甲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2)。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台中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沖積層掩覆之逆移斷層

呈北至北北東走向。

斷層位於后里台地之西緣

由通霄附近經過大甲東緣

向南延伸至大甲溪北岸

長約7公里。

本斷層向南可能連接位於大肚台地西側的清水斷層。

地形特徵:古兆禎(Ku

1963)由航照判釋顯示大坪頂台地、后里台地至大肚台地西緣

呈現明顯的線形

而該線形東側2至3公里處亦有一約略平行的副斷層(大甲東斷層)

兩者構成地壘(horst)

往南延伸此兩條斷層逐漸接近。

湯振輝(Tang

1969)認為斷層切過高傾角的鐵砧山背斜西北翼

形成東北走向的直線崖;為於鐵砧山上的火炎山礫岩因大甲斷層及其東側的鐵砧山斷層(大甲東斷層)而形成地壘。

石再添等(1984a)調查本斷層於后里台地西緣之部份

發現直線狀崖切過6段地形面

其引曳崖高25至145公尺

其北端在大安溪南岸出露層態近乎鉛直之頭嵙山層

研判此為后里台地西側的主斷層。

本所初步調查結果

后里台地西緣與沖積層接壤位置所構成的崖線

可能為屬於盲斷層的大甲斷層在地表所顯現的斷層線崖。

地質特性:徐鐵良與張憲卿(Hsu and Chang

1979)認為本斷層為一逆斷層

頭嵙山層由東南側向西逆衝而與沖積層接觸。

張憲卿(1994)指出在鐵砧山附近斷層截切紅土台地堆積層

以及大坪頂北端隘口寮一帶截切階地堆積層等略有跡可尋者外

其餘大多為沖積層所掩覆

局部通過頭嵙山層火炎山礫岩之部份屬於推測。

引用文獻:Ku(1963);Tang(1969);Hsu and Chang(1979);石再添等(1984a);張憲卿(1994)。

(十三) 鐵砧山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二類活動斷層(2)。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台中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可能為逆移斷層

呈北北東走向。

本斷層又稱為大甲東斷層(林朝棨

1957)。

斷層由鐵砧山東側經大甲東聚落西緣、尾山東側、甲南東方的客莊、橫山和清水第一公墓及沙鹿東方的竹林

長約15公里。

斷層的南段(又稱橫山斷層)在犁分、竹林附近併入清水斷層;本斷層位於大甲斷層及清水斷層之東側

可能為二者之副斷層。

地形特徵:林朝棨(1957)指出后里台地之西緣

大甲東、內水尾一線以西部份的地勢較東鄰部份為高

其間有10公尺左右之切割台地崖

而南段與其西側清水斷層間有數個呈北北東走向之斷側丘群(kernbuts)

該地東緣之同向直線狀溪谷為斷層線谷

可能是大甲東斷層(鐵砧山斷層)通過所致。

古兆禎(Ku

1963)由航照中觀察到一條斷層切過大坪頂台地

且延伸到后里台地西半部上

並截切其上所有階地面;斷層西側階地面高約100公尺

東側地勢僅高約50公尺

鐵砧山即為地壘的一部份。

楊貴三(1986)野外觀察發現具明顯之直線狀反斜斷層崖切過四段地形面

變位量4至20公尺;而清水第一公墓以南至竹林里之間

斷層西側因推擠而隆起造成背斜狀壓力脊

其東側成為反斜斷層小崖;清水第一公墓以北則沿斷層跡侵蝕擴寬

形成斷層線谷。

本所初步調查結果

在鐵砧山南方鐵山國小北側經大甲東至水尾西側

原本向西緩傾的地勢

西側突然高出東側約10公尺

形成明顯的線形

此線形向南在跨越大甲溪後的大肚台地東北部

形成一明顯的侵蝕溝

構成線形的南段部分;此外

本區向西流的水系在線形的地表位置附近產生偏折現象

由地形指示斷層為視左移或斷層西側上升。

地質特性:孫習之(Sun

1965)認為本斷層屬逆斷層

西側為上盤

頂面紅土層的最大變位量為20公尺。

湯振輝(Tang

1969)認為本斷層與大甲斷層之間所出露的火炎山礫岩

因斷層作用而形成地壘。

江崇榮(1984)稱本斷層南段為米粉寮坑斷層

並認為屬於右移斷層。

本所初步調查結果

斷層兩側均出露紅土礫石層

而在斷層跡所在位置尚未發現明顯的斷層露頭。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陳平護(Chen

1990)由地電阻調查資料確認大甲東逆斷層的存在

斷層面向西傾斜約30度

在后里台地之淺部地層所產生的層位落差約20公尺。

引用文獻:林朝棨(1957);Ku(1963);Sun(1965);Tang(1969);江崇榮(1984);楊貴三(1986);Chen(1990)。

(十四) 屯子腳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第一類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台中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為右移斷層

兼具逆移性質

呈N60°E走向。

斷層北由后里台地東北隅的泰安車站附近

向西南西方向延伸

經下后里、內埔(屯子腳)

越過大甲溪而大肚台地北段之清泉崗附近

全長約14公里。

地形特徵:大塚彌之助(1936)指出本斷層所經過之岩層均為更新世的紅土台地礫石層或現代沖積層。

石再添等(1983a)認為此斷層於后里台地的長度約7公里

由於變位量較小

經數十年的侵蝕和耕作後

大部份難覓其痕跡

唯在后里車站東北方1公里處的屯子腳沖積扇扇頂部份發現500公尺長的反斜斷層小崖

沖積扇的下游部份地勢較上游部份高出約1公尺

據當地民眾表示為1935年的地震所形成。

潘國樑等(1983)指出此斷層向東北延伸經泰安車站、枕頭山到十分

可能與紙湖地震斷層相連接;在泰安車站北方的階地上

有一段60公尺高的斷層崖

斷層面向西傾斜70度

岩層落差約70公尺。

地質特性:大江二郎(1936)報導本斷層為1935年4月21日的新竹-台中地區規模7.1級地震所產生的地震斷層

斷層為北偏東60度走向

縱移量0.6公尺

右移量2公尺。

大塚彌之助(1936)認為斷層長12公里

除了東北端1公里長的部份為西北側上升外

其餘部份皆以東南側為升側

最大縱移量1公尺

最大右移量1.5公尺

沿此斷層帶出現略呈東西走向、呈雁行排列的裂隙或小斷層。

潘國樑等(1983)依據航照判釋及野外調查結果

發現枕頭山與十分兩處斷層露頭

前者在地形上為一遭屯子腳斷層錯移之台階崖

高差約55至60公尺

呈北偏東50度走向

依據大安溪北岸之地質剖面(中國石油公司臺灣油礦探勘總處

1974)

得知兩階台地為台地礫石層以交角不整合覆蓋在桂竹林層的砂岩與頁岩岩盤之上所構成。

他們(潘國樑等

1983)以紅外線測距儀測量發現斷層兩側岩盤之落差為70.7公尺

亦即岩盤落差要比斷層崖的高度(60公尺)還大10公尺左右

推測斷層有持續活動的現象;1935年地震發生時

於十分附近伴生有崩塌及地陷

造成河流改道

1983年時仍可見到此古崩塌及遭遺棄之河道。

顏滄波(1985)於1935年間的調查結果

認為屯子腳斷層由后里、屯子腳至舊社

長12公里

后里以西為北側下降;后里以東則北側為升側

斷層面為東北東走向

屬平移斷層;后里東北500公尺處水平移動1.5公尺

落差0.6公尺。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葉義雄等(1983)以由微震及重力資料研判本斷層目前仍有相當顯著的微震活動

並估算斷層之變位量為72公尺。

林敏一(1985)分析地磁資料得知此斷層為高角度正斷層

西北側為下盤

落差達數十公尺以上。

王乾盈等(Wang et al.

1994)在淺層震測剖面上觀察到淺部的礫石層呈波浪狀

推測是受到地震時的剪力所造成

而地表破裂處恰位於曲度最大之處。

許華杞(1985)利用大地測量成果研判本斷層為走向約北偏東67度之右移斷層。

潘國樑(1985)利用水平電探資料

在神岡地區所測得呈北東60至70度之線性低電阻異常分布現象。

研判為屯子腳斷層通過處。

引用文獻:大江二郎(1936);大塚彌之助(1936);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1974);石再添等(1983a);葉義雄等(1983);潘國樑等(1983);顏滄波(1985);林敏一(1985);潘國樑(1985);許華杞(1985);Wang et al.(1994)。

(十五) 清水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台中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林朝棨(1957)指出清水斷層向北延伸接后里台地西緣之大甲斷層

向南延伸則沿八卦台地西緣的彰化斷層。

本斷層在大肚台地的長度約為22公里

由甲南經清水到沙鹿的一段

呈東北走向

沙鹿以南為北北東

龍井以南呈北北西

斷層跡略呈弧形(楊貴三

1986)。

地形特徵:林朝棨(1957)認為大肚台地北段西坡傾斜較大

為清水斷層之斷層崖

此崖經過大肚台地西緣乃大甲斷層之南延部份

沿此斷層跡有豐富而良質之泉水湧出。

地質特性:楊貴三(1986)指出由清水東南方的鹿峰到沙鹿南方3公里的鷺山之間

有明顯的斷層小崖

其餘地區多呈引曳崖

在鹿峰國小附近出露明顯之拖曳構造;本斷層切過一些全新世所形成的地形面

如鹿峰沖積扇及南勢沖積扇

造成崖高2公尺餘之斷層小崖

為大肚台地西緣的主斷層;由依其附生的斷層地形和拖曳構造研判

為東側隆起的逆斷層。

本所初步調查結果

未在清水斷層沿線發現斷層露頭

本斷層可能為盲斷層。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潘玉生(Pan

1967)依重力異常與震測資料比對結果

研判大肚台地西緣有一斷層面向東南傾斜之正斷層。

蕭寶宗(Hsiao

1968)依震測結果推測大肚台地西緣有兩段呈雁行排列之正斷層。

引用文獻:林朝棨(1957);Pan(1967);Hsiao(1968);楊貴三(1986)。

備註:本斷層僅見地形特徵

未見直接地質證據

暫列為存疑性活動斷層。

(十六) 彰化斷層活動斷層的歸類及所使用的準則條款:存疑性活動斷層(1

3)。

斷層分布範圍所屬行政區:彰化縣。

斷層性質與延伸範圍:位於八卦台地西緣

由烏溪南方經彰化市、員林、出水至田中東源里;斷層由彰化附近之北北西走向

至員林以南約呈南北走向

至田中轉為南北走向

長約32公里(中國石油公司台灣油礦探勘總處

1982)。

石再添與楊貴三(1985)將本斷層分為三段:北段稱為彰化斷層

中段稱為員林斷層

南段稱為田中斷層。

地形特徵:林朝棨(1957)描述八卦台地西緣有直線狀山麓線、三角切面、斷側丘和斷側窪等地形

而研判有南北走向的縱向斷層存在。

古兆禎(Ku

1963)由航照判釋發現八卦台地西緣有兩條斷層

一段在彰化附近

另一段在田中東方。

石再添與楊貴三(1985)指出在彰化至花壇東方的橋仔頭的斷層北段(彰化斷層)

有直線狀斷層崖

崖高20至50公尺

在待人坑沖積扇上有斷層小崖

舊扇面的崖高為6公尺

新扇面的崖高為3公尺

顯示斷層活動的累積性;在斷層中段(田中斷層)有20多個三角切面

對應其下的聯合沖積錐

在埤仔頭東方700公尺處因磚廠採土而露出三角切面

上方較新的台地礫石層向西傾斜11至15度

下方較舊的頭嵙山層香山相岩層向西傾斜19至23度;在斷層南段(員林斷層)則有20多個完整的三角切面

對應其下的聯合沖積錐。

地質特性:本所初步調查結果

未在彰化斷層沿線發現斷層露頭

本斷層可能為盲斷層。

地球物理特性與地下地質:潘玉生(Pan

1967)由重力異常與震測資料結果推論八卦台地西緣有正斷層存在

其降側為東南側。

蕭寶宗(Hsiao

1968)由震測資料研判

八卦台地西緣有兩段呈雁行排列的正斷層。

張錫齡(Chang

1971)由八卦台地北端的震測資料指出彰化斷層為台中盆地的轉樞線(hinge line)斷層

由於盆地的下陷

而形成東側下降的正斷層

斷層面向東傾斜65度

而由鑽井得知東側卓蘭層頂部較者低100公尺

錦水頁岩頂部較西側者低300公尺。

周瑞燉(Chou

1971)於八卦山PKS-1井的地質構造剖面圖中指出彰化斷層為東側上升之逆斷層。

陳瑞祥(Chen

1978)由震測之對比研究研判有兩條斷層

其中逆斷層位在正斷層之上;逆斷層截切淺部上新、更新世地層

斷層面向東傾斜18至45度

其上形成八卦山背斜;正斷層為轉樞線斷層

向東傾斜70度。

李建成等(1999)由反射震測資料研判彰化斷層為向東傾斜、傾角20至30度之逆移斷層

斷層西側地層呈水平位態

斷層東側為一緩背斜構造(八卦背斜)。

楊耿明等(2000)由震測結果研判彰化斷層在地表下淺處(約4公里深)為向東傾斜約50度之正移斷層

而現在為逆滑斷層

逆滑量由下向上遞減

斷層應是以舊有的正斷層面作為逆滑斷層的滑動面。

許文立等(2000)在花壇東南方平原與八卦台地交接帶的進行4條淺層反射震測線

在橫跨彰化斷層斷層跡的震測剖 參考資料 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發行
台灣的活斷層在預測地震時

通常我們多會注意容易引發地震的活斷層。

而所謂活斷層是指在一萬年內活動過的斷層。

地震研究困難的地方也是在於

人類的生命與地球相較是非常短暫的

所以地殼中的應力要累積數百年甚至數千年才會釋放

由此可見將研究成果傳承的重要。

台灣有很多活斷層分佈

但我想提醒大家

我們不是第一代生活在台灣的人民

所以我們不需太過於恐慌

先民們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生長、活躍

我們同樣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地震學家最大的希望

是在了解這些活斷層後

能對民眾生命與財產的安全做出貢獻。

目前台灣還有哪些斷層是比較活躍的?嘉義地區平均2~30年就會有規模6.5的大地震

所以嘉義地區應屬比較活躍的斷層帶。

但是

最安靜的地方是否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在集集大地震之後

這種說法又要更加保守了

因為造成集集大地震的車龍埔斷層

是地震學家所認為相當安靜地一個斷層

我們並沒有料到集集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地震。

因此

在越活躍的地區

如果偶而會發生小地震

那我們還可以放心一點

因為地殼隨時都在累積應力

如果沒有適當的釋放

下次發生地震時

規模可能會比較大。


不知我找到的答案可不可以為你解答 http://2006av.avhollywood.com/

震動|板塊|水土保持|測量|儀器|地層下陷|土石流|地殼|強烈地震|預測|強度|災害|逃生|裂縫|溫度|級數|火山|芮氏|海嘯|氣象報告|擋土牆|震災|震波|地質|倒塌|

張麗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2902600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