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
魁儡戲的由來 ~急
我想要知道魁儡戲的由來謝~
您好:一、【掌中戲的由來】 明朝末年
有兩位秀才梁炳麟與孫巧仁至京城參加考試
一天晚上在廟裡借住時
卻夢見神仙至夢中指點
隔日醒來後抽到一支籤文
寫著「三篇文章入朝廷
中得三頂甲文魁
功名威赫歸掌上
榮華富貴在眼前」。
他們很高興地認為有了這支籤
就表示一定能榜上有名
沒想到最後卻名落孫山。
在失望之餘
兩人只好回到家鄉以教書為生
一天
看到有人在演魁儡戲(就是一種以線穿過木偶的頭部及四肢
以操縱其動作的木偶戲)。
這種方式引發他們以手掌來操弄木偶的靈感
於是用木頭雕刻偶頭
再用布縫製衣裳
將木偶套在手掌上邊說邊演三國演義、西遊記等著名的歷史故事……沒想到這樣的演出方式竟在當時造成了轟動
那時他們也才領悟出籤文中「功名威赫歸掌上」的真正意思。
後來這種方式在經過不斷的改良並加入音樂配樂之後
便成了現在所謂的布袋戲了。
二、【傳統偶戲分類】 傀儡戲傀儡戲可能形成於漢朝;宋朝時就已有職業演員
大約是中國最早的戲種
由大陸傳來台灣後
其娛樂部份漸漸減少
儀式部份反成為傀儡戲依附的地方
這可能與其傀儡造形及移民性格有部份關聯。
傀儡戲可分為懸絲、杖頭、鐵枝、水傀儡等
目前台灣地區僅見懸絲傀儡。
而綜觀傀儡戲的演出場合
約可分為祭煞、敬神、娛樂三類。
皮影戲皮影戲的起源也相當早
在宋朝時就有皮影戲演員組成類似聯誼會的組織
台灣可能在乾隆時期就已是廟會活動中的一部份
由於皮影戲依靠燈光造成的影子來演出
必需在暗處才能有演出效果
使得演出的時機受到限制
但皮影戲並此不因此而減少活動
為了敬神
在白天演出扮仙戲酬神也是廟口曾見的。
布袋戲 布袋戲的戲偶造型囊括許多藝術
無論在偶頭刻工、彩繪臉譜、服飾、配件
都非常講究、非常細緻精巧。
魁儡戲的由來,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明朝末年,台灣,孫巧仁,梁炳麟,掌中戲,台灣地區
街頭藝人|舞團|明華園|舞蹈|歌劇|馬戲團|舞台劇|雲門舞集|戲劇|啦啦隊|舞台|芭蕾舞|話劇|小巨蛋|歌唱|傳統服裝|魔術表演|默劇|檔期|合唱團|音樂劇|營火晚會|音樂會|歌舞劇|果陀劇場|演唱會|樂團|沙畫|特技|
皮影戲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41404177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