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貝納海

雷伊泰灣爭奪戰小論文!!

誰能提供有關這場戰役的小論文

最好要有戰略圖還有內容不要太瑣碎**
1944年7月21日

日本大本營發佈了稱為「捷號」作戰的防禦計劃

該項計劃包含四種作戰方案:保衛菲律賓為「捷一號」作戰方案;保衛台灣、琉球群島和日本本土南部為「捷二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中部為「捷三號」作戰方案;保衛日本本土北部為「捷四號」作戰方案。

1944年10月17日

美軍先頭部隊首先攻佔了菲律賓東部雷伊泰灣。

為了支援、掩護後續主力部隊登陸

美軍把中太平洋戰區的第三艦隊和西南太平洋戰區的第七艦隊全部集中到了菲律賓東部海域

總兵力達12艘航空母艦

18艘護航航空母艦

12艘戰艦

20艘巡洋艦和104艘驅逐艦

僅艦載飛機就有1280餘架。

美軍先頭部隊在雷伊泰灣小島登陸後

日軍大本營針對美軍選擇雷伊泰灣作為登陸點

對各艦隊的任務進行了具體詳細的規定:小澤艦隊南下

在呂宋以北海面充當誘餌

引誘美艦隊遠離登陸部隊和艦隻

為主力艦隊製造戰機;栗田艦隊主力北上

取道聖貝納迪諾海峽

一旦美主力艦隊離開雷伊泰灣

便趁機長驅直入美軍登陸灘頭

掃蕩美登陸艦隻和部隊;志摩的第五艦隊也南下助戰

取道蘇裡高海峽

與栗田艦隊形成鉗形攻擊

直取雷伊泰灣。

10月下旬

日本各支艦隊按照計劃同時向雷伊泰灣進發。

「捷一號」作戰正式展開。

10月23日拂曉

栗田率領的主力艦隊在駛抵錫布延海之前

竟意外地遭到美兩艘潛艇的攻擊。

兩艘重巡洋艦被擊沉

一艘重巡洋艦嚴重受損

只好在兩艘驅逐艦的護航下返回汶萊。

10月24日上午

美軍偵察機在錫布延海上空發現了正在海上航行的栗田艦隊。

美艦載機旋即對之進行了5批轟炸。

至下午3時許

栗田艦隊的戰艦均中彈負傷。

一艘重巡洋艦喪失作戰能力

一艘超級戰艦被擊沉。

遭此打擊

栗田艦隊只有改變航向

向後撤退。

10月25日凌晨2時

日軍主力艦隊所屬的西村艦隊盲目大膽地駛入蘇裡高海峽

殘酷的夜戰瞬間爆發。

美軍的30餘艘魚雷快艇對日艦隊兩邊夾擊

日驅逐艦2沉1傷。

西村毫不畏懼

率領剩餘艦隻頑強北進。

凌晨3時38分

西村的旗艦被魚雷擊中

西村及旗艦上的全體官兵沉沒於漆黑的蘇裡高海峽。

日艦群龍無首

亂作一團。

慌亂中

日艦又被美軍擊沉一艘。

西村艦隊僅剩下受重創的一艘戰艦及兩艘驅逐艦得以乘亂逃跑。

在西村艦隊後面跟進的志摩艦隊

於西村死後1小時進入蘇裡高海峽。

將近凌晨5時

志摩發現了美艦隊以及受傷逃跑的日艦。

美艦首先下手

日一巡洋艦受傷。

志摩一見形勢不妙

急命各艦轉舵

一邊發射魚雷

一邊倉皇撤離。

志摩旗艦慌不擇路

與一受傷日艦相撞受損。

經此一戰

日軍從南部偷襲雷伊泰灣的計劃宣告破產。

小澤將軍指揮的北部編隊卻按照預先的計劃

於24日下午5時左右

吸引了美主力艦隊上鉤

從而解除了中部栗田艦隊面臨的被圍殲的危險。

小澤艦隊共有大型航空母艦1艘

輕型航空母艦3艘

航空戰艦2艘及其他艦隻20餘艘。

美軍以為此是日本主力艦隊

實際上

經過馬裡亞納海戰

日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已損失殆盡

幾乎失去了作戰能力

所以只能充當「誘餌」了。

10月25日上午

小澤艦隊已將美主力艦隊吸引到距雷伊泰灣數百海里之外。

美艦載機對小澤艦隊狂轟濫炸

擊沉1艘驅逐艦

轟炸了兩艘輕型航空母艦

並對一艘大型航母發射了魚雷。

致使一艘輕型航母沉沒。

下午

美機發動了更為猛烈的轟炸

那些因受傷而行動遲緩、又缺乏防護能力的航空母艦

完全成了漂浮於海面上的「靶子」。

日本北方艦隊中的所有航母

頃刻間全部被美機擊沉。

正是在小澤艦隊的策應下

栗田決定按照原計劃

率領艦隊乘著夜色重返錫布延海。

在聖貝納迪諾海峽

他沒有碰上任何美軍艦隊。

栗田欣喜若狂

立即率艦隊穿峽而過

直撲雷伊泰灣。

10月25日拂曉

栗田艦隊在太平洋上與美軍一航艦戰隊遭遇

栗田及其參謀們誤以為這就是美主力艦隊

於是展開了世界海戰史上罕見的海上追擊戰。

在這場追擊戰中

美一艘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被擊沉

另外2艘驅逐艦受傷。

日軍4艘重巡洋艦被擊沉。

由於在追擊戰中

栗田艦隊已相當分散

難以形成整體作戰力量。

於是栗田電令所屬艦隻撤出戰鬥

未能對僅在數十海里外的雷伊泰灣發起攻擊

又一次錯過了殲敵的絕好機會。

栗田判斷

美軍登陸部隊已多次接到警報

可能已撤離雷伊泰灣;美主力艦隊已從各個方向向他的艦隊包抄過來。

在此情況下

雷伊泰灣與其說是一個應該去捕捉戰機的地方

不如說是一個死亡陷阱。

於是栗田決定放棄進攻雷伊泰灣

當晚9時30分

栗田艦隊進入聖貝納迪諾海峽

並以最大航速連夜橫渡錫布延海。

此時

美主力艦隊如夢初醒

全艦隊向南疾駛

企圖追上並擊敗日主力艦隊

然而

除擊沉幾艘掉隊的小型艦隻外

美軍也未能如願。

受到沉重打擊的栗田艦隊

僅剩下4艘戰艦、2艘重巡洋艦、1艘輕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

逃脫了美艦隊的追擊。

至此

歷時4天的雷伊泰灣海戰結束。

雷伊泰灣海戰

儘管規模頗大

但在作戰方法上並沒有什麼值得誇耀之處

實際上是一場海上混戰。

經過這次海戰後

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再也無法編組為一完整的艦隊出海作戰了。

形勢圖:http://www.unitedcn.com/02WGZZ/images/flb2.jpg
http://www.militaryhistoryonline.com/wwii/articles/leytegulfrevisited.aspxhttp://www.dd-692.com/history.htm 檢視圖片檢視圖片Battle of Ormoc Bay(November 11

1944)Even after their defeat in the Decisive Battle

Japan still tried to run in reinforcements and supplies down from Manila to Leyte aboard fast warships. Several of these re-supply convoys had been successful

but in this case the Japanese went to the well once too often. This particular operation was conceived as two convoys coming down a day apart. The plan called for the destroyer transports from the first convoy would offload their cargo

then double back to the second convoy and escort it in as well

thus doubling the available anti-aircraft shield. Unfortunately

the Americans threw so many aircraft at the beefed up second force that it made no difference. This battle witnessed the destruction of my all-time favorite destroyer

Shimakaze

proving once again that 40 knot speed doesn't really matter against 350 knot attack aircraft. Battle of Ormoc BayJapanAlliedStarting Forces檢視圖片 x7 5 transports

1 minesweeper

and 1 sub-chaser檢視圖片 x40 (approx.) 檢視圖片 x350 (approx.) Losses檢視圖片 x3 sunk (Shimakaze

Naganami

Hamanami

Wakatsuki) 5 transports sunk

1 minesweeper sunk(In addition

two of the three destroyers that escaped were sunk at Manila two days later) 檢視圖片 x? destroyed Back to the Leyte Campaign Map Page檢視圖片

雷伊泰灣海戰,雷伊泰灣之戰,雷伊泰灣海戰心得雷伊泰灣,伊泰灣,伊泰灣爭奪戰,聖貝納迪諾海峽,菲律賓,驅逐艦,航空母艦,日本本土,錫布延海,日本大本營

第一次世界大戰|拿破崙|希特勒|古希臘|啟蒙運動|猶太人大屠殺|硫磺島|十字軍東征|英法聯軍|獨立戰爭|哥倫布|車諾比|宗教戰爭|金字塔|歐洲經濟共同體|北約|第二次世界大戰|馬雅文明|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日耳曼羅馬帝國|中越戰爭|龐貝城|珍珠港事件|古羅馬|文藝復興|凡爾賽條約|石油危機|

貝納海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91417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玩樂天下 的頭像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玩樂天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